分類
時評

由「常識」開始的美國獨立革命


1776 年 7 月 4 日,大陸會議通過「美國獨立宣言」(United States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獨立宣言」與「憲法」、「權利法案」,成為美國建國及理念基礎的「自由憲章」(Charters of Freedom)。但在建國以前的北美十三州,另一份由湯瑪斯.潘恩(Thomas Paine)撰寫的 47 頁小冊子「常識」(Common Sense),已為十三州提供脫離英國獨立的理據。

1737 年生於英國一戶貧苦家庭的潘恩,37 歲前的人生經歷一直不太如意。至 1774 年,潘恩遭稅務部開除稅務員公職時,得到另一位未來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推薦,前往北美費城,成為一名記者。其時的十三州殖民地,已因反對英國開徵新稅及企圖實施貿易限制而陷入騷動。

1775 年美國獨立革命開展。儘管如此,當時許多具影響力的殖民地居民,仍自視為英國忠實臣民,不願考慮脫離英國;他們之所以反抗,僅出於不滿惡法及不公稅收。直至 1776 年 1 月,潘恩撰寫的「常識」首次在費城出版,嚴厲抨擊君主統治不公之餘,提倡美國人有機會通過建立全新政府,享有自由與自治,藉此改變歷史。「常識」面世,旋即將美國民眾的思潮轉向獨立。「常識」出版首三個月已賣出 12 萬冊,到獨立戰爭結束時,估計已有 50 萬冊在美國流通。

美國歷史學家 Harvey J. Kaye 指,經富蘭克林及後來的「獨立宣言」簽署人之一、醫生 Benjamin Rush 鼓勵, 潘恩著手撰寫此書,「推動人們意識自己並非英國人,而是美國人」的「常識」。「常識」則由 Rush 建議並說服定名,以反映潘恩想要闡述的觀念:美國人應當相信自己的感受,而非陷入抽象的政治辯論。

潘恩在「常識」形容,為民眾服務的政府是「必要之惡」。他批評過去沒有人能指出英國制度的問題:「英國的構成極其複雜,以至整個國家可能受苦多年,卻無法找出問題所在。」而政府的存在,是要向人們提供一個共同解決問題、取得成功的結構;要做到這一點,政府必須回應人們的需求。潘恩認為,英國君主和貴族掌握太多權力,阻撓了議會內由人民選出的代表行事,故英國制度下的政府,在回應人們方面顯得失敗。同時,英王「除了發動戰爭和封土外,幾乎無事可幹」,也是潘恩的批評對象。他指責君主使國家陷入貧困,卻對一切充耳不聞,是「冠冕堂皇的惡棍」。

至於「哪怕是祖國是壞家長,在北美十三州生活的人亦應效忠之」的觀點,潘恩亦不以為然。他寫道:「虎毒不吃兒,野蠻人也不會向自己家人開戰。」真正屬於美國的聯繫,是世界各地渴望擺脫壓迫的人。視美國為自由天地的他形容:「這個新世界,向來都是歐洲各地受迫害的公民,及宗教自由愛好者的庇護所」、「他們逃到此地,不是逃離母親溫柔的擁抱,而是逃離怪物的殘忍。目前英格蘭也是如此,這個曾驅逐首批移民離開家園的暴政,仍在追逐他們的後代。」

此外潘恩提到,美國人、英國人都明白,殖民地必有掙脫殖民者掌握的一天,美國人應把握這個難得的機會建立新國家。其時美國擁有木材、鐵等原材料、掌握建設及裝備海、陸軍的能力,加上正值各州殖民地有望擱置分歧,合組成強大國家,此確是最適合革命的時機。「常識」便提醒美國人要把握「特殊,只此一次的時刻」。

Kaye 指,美國第三任總統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視潘恩為革命時期最出眾的作家。潘恩及「常識」之所以能激起獨立革命思潮,在於出身貧苦的潘恩本人,跟其他受良好教育的地主紳士不同,能從自己的卑微背景中深入探索自己的心聲。「他知道人們不擅長抽象思考,故用上人人都能理解的說話,向同路人喊話。」

同時,抽象的哲學闡述,不及訴諸情感及經歷般能激起強烈情感,潘恩希望美國人接受的「常識」,是自身對公正及國家應如何運作的感受。Kaye 指,民眾通過閱讀「常識」,能找到同樣屬於自己的聲音。革命期間,「多數美國人視『常識』作革命宣傳,而非『獨立宣言』。」第二任美國總統亞當斯(John Adams)在 1776 年 4 月給妻子的信中亦讚賞:「『常識』像一道啟示之光,及時消除我們的疑慮,修正我們的選擇。」

原文出處 CUP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