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飲食文化雖然在明清移民、國共內戰兩個時期受到中國的大量影響,然而台灣原住民就有固有飲食,在平埔族漢化的過程當中成為台菜的基底之一,日治時期的時候,日本飲食文化也大量地匯流其中。
台灣位屬西太平洋的門戶,自從有人類以來,各種不同種族、國家或漂流,或遷徙,或經商,或殖民,自然而然成為複雜的文明大熔爐,因此若是說台灣只受中國文化的影響,這嚴重違背了歷史事實。
文化也會因為生活型態以及需求、觀念產生新的演變,因此台灣的飲食文化必然有自己的特色。
例如,台中南屯種植黃麻,早期產業又以農耕為主,為了避免做田的時候中暑,南屯人喝麻薏湯,中國沒有這種飲食習慣,全世界都沒有。
至於觀念產生的演變,因為我生逢其時,剛好可以舉例說明。我記得我小時候上世紀70年代,台灣的飲食文化受到第二波中國衝擊,外食的食物都是重口味,重鹹重酸重辣重油。
歷史上的中國,民間向來貧脊、物資缺乏,重口味除了可以補充鹽分恢復體力,僅用少量的菜就可以配上大量的主食,這是不少古老民族、國家的特色。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台灣人迎來國民黨統治後第一次經濟成長,台灣人終於又有錢了。人有錢之後,就會希望有更長的壽命來享受財富帶來的好生活。
於是,台灣開始流行健康飲食的觀念,為了延年益壽,台灣的飲食文化走向少鹽少油,烹調方式也是以自然食材調味、盡量引出食物原味為主流,台灣隨即跟上日本的腳步,成為少數懂得品嘗食物原味的飲食文化進步國家。
而食物的原味與其新鮮的程度有關,這也是考驗一個國家的運輸及儲存技術。
所謂的鮮甜、品味,這是富裕、進步的國家與文明才能夠理解的概念。
我當年在陌陌認識的中生,她們在台灣吃飯一定要帶一罐辣椒醬,以及某些國家的外國人來台灣吃飯嫌台灣菜味道清淡,事實上就是源自於飲食文明進程上的差異。
現在年輕人喜歡吃中國來的酸菜魚、螺螄粉,其實是飲食文明的倒退,品味缺乏的體現。
台灣有一些美食家堅稱台菜是中國菜系的一種,顯然是對於台灣飲食歷史與文化完全無知。美食家,顧名思義,飲食的專家。至於不懂歷史、沒有文化的人是否能夠稱為專家,就看一般社會大眾要把「專家」的標準降到多低。
====台灣自救====罷免藍委====驅除共匪====
原文出處 沙羅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