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許多重大產業的發展是透過政策補助、以及美國援助的重大成果。這些細節不是在抖音或者是社交媒體上面看得到的。
現在大量醜化台灣產業補助政策與美援的目的,其背後目的常就是孤立台灣在國際的支持與弱化未來產業的競爭力。產業補助全世界都在做正常的事情,這不是要飯。國際援助也是台灣特殊地位,透過許多努力難能可貴取得的成果。
有些組織只要因為合作對象不是某國就特別的去醜化,目的就是要讓台灣套入單一的大國經濟體系。希望大家再看到相關言論時退一步想,避免陷入情緒性攻防。然後把正確的消息傳遞出去。
「請告訴我台塑集團、台積電集團成立的歷史與國家補助和美援(USAID)的關係」
GPT4o回答
「台塑集團與美援的關係
台塑集團由王永慶於1954年創立,其發展與台灣當時的經濟環境密切相關,尤其受到美國援助的影響。
1. 成立與美援關係
• 1954年創立:王永慶以借貸方式創辦「台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當時台灣正處於經濟轉型期,政府大力發展輕工業。
• 美援背景:1951至1965年間,美國提供台灣約15億美元的經濟援助(技術援助、貸款、無償援助),其中一部分用於發展基礎工業,如石化、紡織等。
• 美援對台塑的影響:
• 1957年,台塑成功申請美援低利貸款,發展PVC(聚氯乙烯)產業,這是台塑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
• 當時美援資金由台灣政府經手,再分配給民間企業,如台塑、台泥等。
2. 政府支持與台塑發展
• 政府政策助力:台灣政府在美援時期制定了「進口替代政策」,支持國內企業取代進口產品,台塑的PVC正符合這一政策。
• 中油原料供應:1960年代,台灣政府推動石化產業,**中國石油公司(中油)**提供穩定的原料,台塑得以發展為上游石化業者。
• 1980年代六輕計畫:台塑於1990年代完成「六輕」(六輕工業區)計畫,政府提供土地、基礎建設支持,使台塑成為世界級石化企業。
台積電集團的成立與政府支持
台積電(TSMC)於1987年由台灣政府與工研院共同創辦,為全球第一家專業半導體晶圓代工公司。
1. 台積電的成立
• 背景:1980年代,台灣政府推動「十大建設」及「科技產業發展」,希望建立自主的半導體產業。
• 1987年創立:
• 由行政院國科會(現科技部)、**工業技術研究院(ITRI)**發起,並引進荷蘭飛利浦(Philips)技術與資金。
• 初期資本額5.6億美元,政府出資約48%,飛利浦持股27%,其他由民間投資者(如宏碁、聯電)參與。
2. 政府支持與補助
• 工研院技術轉移:工研院於1976年成立電子研究所,培養技術人才,並於1980年代研發出8吋晶圓製程,這些技術後來轉移給台積電。
• 國發基金投資:政府透過國家發展基金(當時稱開發基金)持股台積電,並提供早期發展資金支持。
• 科學園區設立:
• 1979年設立「新竹科學園區」,提供土地、基礎建設,吸引IC設計公司與半導體供應鏈聚集,形成完整產業生態。
• 台積電成為核心企業,並帶動聯發科、日月光等半導體企業發展。
3. 美援影響
雖然台積電成立時(1987年)美援已經結束,但美國早期的技術合作與政策影響仍間接促成台積電的誕生:
• 美援資助工研院:1970年代,美援資金幫助成立工研院,這是台灣科技發展的基石。
• 美國技術合作:1980年代,台灣半導體產業獲得美國企業(如RCA、IBM)技術輸出,工研院的技術培訓來自美國,這對台積電的技術奠基至關重要。
總結
1. 台塑集團(1954年):
• 透過美援貸款起步,發展PVC塑膠產業,後來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如中油原料、六輕計畫)。
• 台塑成長與台灣政府「進口替代」政策密切相關,美援提供初期資金。
2. 台積電(1987年):
• 由政府主導創立,工研院提供技術轉移,國發基金投資,科學園區提供基礎建設。
• 雖未直接受美援資助,但1970年代美援協助工研院成立,間接促成台灣半導體產業崛起。
這兩大集團的崛起都與政府政策與國際資源支持密切相關,台塑受美援影響較直接,而台積電則受政府與工研院的長期技術與資金支持發展。」
原文出處 杜奕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