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行政院為了「對解嚴前不敢觸及卻已造成台灣社會不安的『二二八事件』進行研究、調查工作,以資政府處理『二二八事件』善後問題參考之用」,於民國八十年一月成立「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委員有陳重光、葉明勳、李雲漢、遲景德、張玉法、何景賢、陳三井和賴澤涵等八位先生,由陳重光和葉明勳兩位先生擔任召集人,而由賴澤涵先生擔任總主筆。另聘請黃富三、吳文星、黃秀政、許雪姬和賴澤涵五位教授擔任執筆工作;另有陳美妃、簡榮聰、方惠芳三位為兼任研究員,分別協助黃富三、黃秀政和許雪姬三位教授,即所謂「工作小組」。
「上述執筆人員本著學術良心和超黨派的立場,從事檔案文獻研究和口述歷史工作」,時間雖然只有一年,卻能大量參考官方第一手的資料,訪問數以百計的見證人,並據以有系統且客觀的分析事件的始末。
「在蒐集資料方面,除了徵集台灣現有之政府檔案外,研究人員並分赴海外及大陸地區,蒐集相關之珍貴檔案,例如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所藏George H. Kerr先生所捐贈的『二二八事件』檔案、英國公共檔案局(Public Record Office)的淡水領事館檔案,以及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的資料…等。研究小組所獲資料之豐富,在當前海內外進行此一問題之研究計劃中,堪稱無出其右。」
「『二二八事件』調查報告在民國八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公布後,雖在某些枝節上有見仁見智的看法,但尚能為社會大眾所接受。」執筆人復參考更進一步之資料,對研究報告加以修改或補充,至八十三年二月二十日,由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此即是《「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之由來。
《「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做為認識二二八事件主要的參考資料,固然是非常適合的。但全書五百零四頁,對忙碌的現代人來說,份量是重了些。研究報告的「結論」,自四○五頁至四一二頁,對二二八事件有一個簡要的描述與檢討,讀者可以很快的就瞭解事件的演變與前因後果。因此本會特別選為參考資料的主幹,分為八節,並以附註加強說明。附註之內容除有特別說明外,亦都是引自研究報告。相信在一個小時之內,就可以讓讀者對二二八事件有一個通盤的概念。當然,如果想詳細瞭解整個的事件,還是要參考原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