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衝突之擴大
台北市是這場政治風暴的中心,這場風暴隨後蔓延至全島各地,而台北市的「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 說明21 』」與各地的分會,則是這場政治紛爭的主角。紛亂期間,平時不得民心的地方官吏固然紛紛棄職走避,即有意維持秩序並願與處委會合作之官員,迫於形勢,不得不暫時躲避,以保安全。台北市的處委會與各地的分會,分別擔負整合民意、維持秩序與進行政治改革的重任,並負責與行政長官公署之間的溝通『 說明22 』,一度幾乎取代公署與各地政府的功能『 說明23 』,然處委會本身意見紛紜,令出多門,各地亦無統一的行政綱領可資遵循,因而未能充分發揮安定政局的功能。
事件爆發後,由於各地衝突不斷擴大,部分地區中共及其同路人乃乘機介入,如台中地區主導「三二事件(說明24)」的謝雪紅和楊克煌。謝氏不僅召開「市民大會」,利用示威群眾,全面接管台中市的官方機構,更利用青年學生組織 「二七部隊(說明25」,以武裝力量為後盾,澈底爭取民主政治,在處委會的議會路線之外,另闢一條武裝路線。
嘉義地區則自三月二日事件(說明26)發生後,就顯現出與其他地方不同的特質。第一,各地民眾曾組成武裝隊伍,參加攻擊紅毛埤軍械庫及水上飛機場的軍事行動(說明27),惟參加者大半是烏合之眾; 第二,嘉義地區不少社會人士支持這些行動,因而孫志俊市長認為嘉義地區「戰事進行之激烈,與公教人員損害之慘重,堪稱為全省之冠」。
高雄地區在三月三日起民情騷動,群眾逐漸有激烈的行動,圍攻一○五後方醫院與憲兵隊等地(說明28)。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認為此舉已形同叛亂,待機出兵。三月六日下午二時,彭孟緝扣留上山談判的代表(說明29),以迅速的行動出兵鎮壓(說明30),雖使高雄地區紛擾不安的局面穩定下來,但軍事攻擊行動造成高雄市政府內(說明31)、火車站前(說明32)無辜民眾的傷亡。而事後的清鄉,逮捕一千五百名嫌疑「人犯」,且部分人犯被公開槍決,可說是衝突創傷久久未能癒合的重要原因。
說明:
21.) 三月一日,台北市參議會為反映民意,邀請台籍國大代表、省參議員、國民參政員,於上午十時在中山堂召開大會,成立「緝煙血案調查委員會」,會中決議推派台灣省參議會議長黃朝琴、台北市參議會議長周延壽、台灣省參議員王添灯、國民參政員林忠等為代表,晉見長官,提出數項要求,即解除戒嚴令、釋放被捕市民、軍警不許開槍、官民共組處理委員會,並由陳儀向全省廣播。陳儀全予接受,並認為應定名為「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較妥,而此即該委員會得名之由來。(頁五七)
處委會一面強化本身之職能,一面亦展開宣傳工作。六日下午,處委會在中山堂補開正式成立大會,王添灯任會議主席,即席選出常務委員,計有:國民參政員:林獻堂、陳逸松; 國民大會代表:李萬居、連震東、林連宗、黃國書; 台北市參議員:周延壽、潘渠源,簡聖堉、徐春卿、吳春霖; 省等參議員:王添灯、黃朝琴、蘇維樑、黃純青、林為恭、郭國基。另選出候補常務委員洪火煉、吳國信(頁六六)
22.) 七日上午,陳儀致函處委會,謂各方代表紛紛,意見繁雜,應先交處委會討論綜合後,再向公署提出。(頁七○)
23.) 三日至五日,全省各縣市處委會紛紛成立後,公署權力已被架空。(頁六六)
24.) 三月二日上午,台中民眾齊集台中戲院…舉行市民大會。九時,由私立建國工藝職業學校教員楊克煌宣布開會,並報告台北事變發端與人民請願經過,說明台北市的行動與提出要求事項。接著,與會者一致推舉建國工藝職校校長謝雪紅為大會主席。謝氏擔任主席後,「詳述光復以來陳儀暴虐政治的事實與目前台灣的形勢,強調欲解放台灣人民的痛苦,人民必須團結起來,結束國民黨一黨專政,立即實行台灣人民的民主自治。所以必須響應這次台北市民的英勇起義,不怕犧牲,鬥爭到底,爭取澈底的勝利。」謝氏說畢,接著由「台灣省政治建設協會台中分會」 代表巫永昌及律師代表張風謨等相繼發言,「亦為攻擊政府,離間省內外感情之詞」。十時左右,參加群眾為表示擁護起見,決定遊行示威。遊行群眾用消防車,鳴響警笛,呼籲市民響應起義,踴躍參加抵抗運動。全市一時驚天動地,緊張萬分。(頁八四)
25.) [三月六日]謝雪紅為貫徹其政治主張,抗戰到底,乃糾集四百餘青年學生,另在第八部隊內組織「二七部隊」,自任總指揮,以鍾逸人、蔡鐵城分任隊長、參謀等職務,重要幹部有楊克煌、李喬松、古瑞雲等人。其基本隊伍,有以鍾逸人親信黃信卿為首的埔里隊; 以何集淮、蔡伯勳為首的中商隊(隊員中有幾名中共黨員); 以呂煥章(中共黨員)為首的中師隊; 以黃金島為首的警備隊(獨立治安隊); 以李炳崑為首的建國工藝學校學生隊。此外,有林大宜從農村招募當過日軍的農民; 有延平學院的學生;有前日軍砲兵少尉; 有前日軍工兵。還有三五成群去報到的。 「二七部隊」的成立,是謝雪紅以武裝力量反抗地方政府的具體表示,「這支民兵在處理委員會的議會路線之外,又開闢了一條武裝路線。在中南部的武裝鬥爭中,以『二七部隊』的反抗堅持最久。」(頁九一)
26.) 三月二日下午三時,由彰化、台中南下的年輕人數十人,來到嘉義火車站與噴水池之間,有一名年紀三、四十歲的人背槍,在街頭喊話,召集市民去燒孫志俊市長的官舍。孫市長見情勢不好,跳出牆外,決定逃往憲兵隊,無如群眾蝟集,緊追在後,狀至危險,幸好遇到市參議員林抱及林文樹,經二人救援,才能安抵憲兵隊。
在孫市長逃走的同時,街上已有打外省人、包圍警局接收槍枝之行動,由於警察已經陸續離開崗位,市區乃呈現混亂的情況。孫市長於下午五時一面以電話與駐軍聯繫,一面請議長鍾家成出面維持治安與秩序。三月三日召開市民大會,成立了嘉義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由三民主義青年團嘉義分團籌備處主任陳復志擔任主任委員,兼作戰司令,秘書為李曉芳,以下分設各組、隊。(頁一○五)
27.) 嘉義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在數小時的磋商後,決定接管電台,並藉由廣播來向全市及全台各地「募集志願軍」。在這一呼籲下,布袋、朴子、鹽水、佳里、六腳、番路、斗六、台中、埔里、北港、台南工學院等地人馬陸續前來嘉義應援。當時守在東門町的第二十一師獨立團第一營羅迪光營長在孫市長的要求下進入市區鎮壓,使局面平添變數。由於軍隊有強力的砲火容易造成傷亡,處委會乃派參議員前往憲兵隊談判,欲以和平方式解決,但雙方條件差距太大,沒有談妥。
是日來嘉各隊約莫三千人開始攻擊憲兵營、紅毛埤第十九軍械庫、水上飛機場及東門町軍營。三日晚九時,市政府被接收,而所有外省籍警察在局長林天綱的率領下也退到東門町。(頁一○六)
28.) 三日,由台北南下的「流氓百數十人」由台南方面分乘卡車進入市區,而台南工學院學生也抵達高雄,高雄的「二二八事件」於焉爆發。先是,一○五後方醫院的獨立團第七連的第一排國軍遭到攻擊,而鹽埕町也聚集了四、五百人,欲攻擊憲兵隊; 毆辱、搶奪外省人及商店之事也不時傳出,市區治安頓呈混亂。是日晚,警察局長童葆昭的座車遭人焚燬,集身到要塞司令部要求保護。凌晨,警局電話線路被切斷、武器被奪,而部分本省籍警察攜械逃散,有的回家不再執行維護治安之責,有的加入民眾的攻擊行動(頁一一五)
29.) 六日上午九時,不知是計的市長等七人(議長彭清靠、光明、范滄榕、曾豐明、苓雅區長林界,及台電高雄辦事處主任李佛續)上山,據黃仲圖市長的說法,他擬赴司令部請示制壓辦法,卻為…數十人手持槍刀及手榴彈擁入市府,辱罵市長,其首領光明等提出非法條件,欲向國軍作越軌要求,持械迫市長與參議會議長率代表赴司令部。…當七位代表進入要塞司令部接待室後,彭氏由另一小門入內,雙方繞圓桌而坐,市長、議長分坐彭氏之左右,則坐在彭氏對面,市長拿出和平條九條給彭司令看,彭原意不在談判,只是在拖延時間,因此當即拍桌怒斥…荒謬,並大呼來人。 室外的官兵聞聲而入,將代表等一一搜身。據彭孟緝言,身上有槍,而范、曾兩人身上有手榴彈,除范、曾、三人被逮捕外,其餘的人在衛兵監視下枯坐在原處。(頁一一七)
30.) 在彭孟緝指揮下,兵分三路:一路經建國三路; 一路由壽山要塞司令部直下,過鼓山一路及大公路之陸橋向市府; 一路過平交道進入五福四路。每路有三班,各約有一百人。(頁一一九)
31.) 六日下午進攻市政府的是守備大隊陳國儒部,由於市政府樓上架設機槍,軍方乃認定在市政府的是暴徒,因此到市政府後並未遵命對空鳴槍示警,而是先丟入手榴彈,然後見人就開槍,在市政府的人根本無法抵抗,死傷慘重,市參議員許秋粽、黃賜、王石定等五、六十人喪命市府。…參議員邱道得奉命勞軍,進入市府時,腳下踩的都是死人,且血流滿地,一如泥濘。(頁一一九)
32) 主攻火車站及第一中學的是二十一師何軍章團第三營,分成二路…抵達車站,當時高雄第一中學畢業生顏再策率領學生,自長春旅社開槍欲驅散前來的軍隊,由於火力不如,乃冒險衝出,被擊中要害,在火車站前的民眾見狀,有的散去,有的躲入地下道中,軍隊掃射了地下道,造成不少傷亡。(頁一一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