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一些人不同,偶不認為台灣政府應該第一時間大開記者會,把自家的經貿談判底牌(偶們要降所有美國進口關稅,偶們要讓裕隆敗家子Out,偶們要加買多少天然氣…)通通洩露光光。因為這不叫安定民心,這叫給台灣民眾快樂水麻醉劑。
因為這種結合國安考量的經貿談判:1.不是單方面決策,而是需要考慮雙邊甚至多邊變因。2.台灣在大罷免成功之前,藍白主導的國會隨時可以用各種立法加預算方式,讓府院的對美談判無法說話算話。
然後,什麼時候才是和美國達成初步協議的最好時間?答案是普遍新關稅上路之後的至少一個月以後。因為直到那個時候,各種因普遍關稅而增加的生活物資價格上漲壓力,才會具體傳達到一般美國人身上。目前的物價上漲是因為預期心理,是讓已離港的貨船通通返回原發貨地;等到進口商繼續大砍單,因為稀缺+關稅的雙重物價上漲壓力,才會更廣泛地降臨在一般美國人身上。
舉例來說,假設美國真的在四月中之後對台灣出口的伺服器和網通產品和工具機和汽車零組件….全面性加32%,那即便是美國的服務業,諸如離製造業最遠的數位資訊服務業甚至Netflex這種產業,都會面臨成本上漲的壓力而準備要調漲價格。美國人跟世界上其他人民一樣,在沒有看到薪資大幅上漲之前,是都會普遍肚爛物價上漲低。
這就不分紅州藍州了,因為紅州藍州人民都會上網跟看串流影片。而且歐盟也有可能針對美國的各種數位服務業加收稅以作為一籃子對應方針的骨幹。到時候美國本土的各種數位服務業,即使針對本國人民,也可能漲價來面對各種成本上升的壓力。
其實普遍新關稅上路後一到三個月的時間,都是台灣去達成經貿交易的最好時間。依照我對共和黨各路諸侯的了解,那時候反對普遍新關稅的參眾兩院議員,大概會比現在多一倍以上,而且動力可能還來自於選舉期間最堅定的MAGA州,因為很多人都是因拜登任期內的物價上漲而將不滿選票投給川普的,他們沒有完整的政治經濟學和理性歷史視角,來看待所謂的普遍性關稅政策。事實上,只要製造業還沒有大幅回流至紅州(這個週期至少需要兩到四年),紅州人民還更可能因為物價上漲而承受比加州人更大的壓力,而有一部分起來抗議川普。
那對川普團隊來說,他們心目中期望主要經貿國家跟美國達成交易的最好時間,是什麼時候?其實就是現在,因為各種反應包含股市,現在只是預期心理的展現。時間越拖到一個月以上,就對美國現任行政部門越不利。最好是趁關稅還沒有上路前,快點達成幾個協議,做為跟後面國家談判的基礎。
但是台灣應該趕這個第一波嗎?其實第一波的風險非常大,因為1.台灣的國會隨時會讓你的談判結果無法執行 ,會讓府院團隊言而無信。而且2.隨著後續美國本土的壓力波上漲越來越大,在前期之後進行的交易條件,可能反而更佳。
身為台灣愛國者,當然要思考怎麼樣才是對台灣最好的交易結構和條件。面對這種要一次扭轉二戰後以及雷根後的經濟政治安排,會有太多的變數影響雙邊談判的結果,其中美國本土各界的反應其實是最關鍵的。
呼籲大家要對現任台灣行政團隊有點耐性,我不是說他們現在這樣作已經很好了,而是其實各種談判的細節,是無法真正曝光在大眾面前的。會說”只要怎麼樣…就一定穩當了”的,基本上真的太小看了這場談判的複雜性了,望週知。
原文出處 Yik L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