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

曹銘宗 老師說食台灣 : 基隆「池上木盒便當」20200909


基隆市政府開會常普度「池上木盒便當」,我今天中午路過看到就進來自普,招牌便當80元,主菜四片豬後腿肉不柴好吃,酸菜豬血附湯很有水準。
這家是連鎖店(仁一路267號),冠上「池上」就是米飯保證好吃,「木盒」則指木片會吸收飯的熱氣以保持飯的黏性。
台灣便當使用的盒子,以台鐵便當來說,最早沿襲日本時代的木片盒,後來改為鋁盒,因被質疑有毒再改為不鏽鋼盒,但又因常被順手帶走或被抱怨洗不乾淨,就再改為保麗龍盒,結果因被批評不環保最後改回木片盒,近年來則大都使用紙盒。
在日文「便當」之前,台灣人稱餐盒為「飯包」(pn̄g-pau),但飯包本來並不是木片的盒子。1994年,我當記者時曾專程去台東採訪著名火車便當店「池上飯包」第三代的李朝義先生。這家店創立於日本時代的1944年,當時的花東鐵路的蒸汽火車,從花蓮到池上要七小時,從池上到台東要五小時,池上是中途大站,適合提供飯包給乘客食用。
李朝義說,「池上飯包」在使用木片盒之前,都是由他祖母親手所做真正的飯包:以池上米煮熟的飯,把溪蝦、豬肉、青菜包在飯裡,捏成三角形,再撒些芝麻,做成了飯糰,最後用一張姑婆芋葉(月桃葉)包入四個飯團。
最後來談「池上」地名,一般都說「大坡池」的上方,那「大坡」是什麼意思呢?
台灣以人工或半天然修築而成的灌溉大池塘,漢人移民稱之「大埤」或「大陂」,故「大坡」是「大陂」的誤寫。
日本時代日本人在此建移民村,以日本的姓氏和地名命名「池上」(ikegami),此為今日地名由來。
原文出處 曹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