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上週發表檢討報告,批香港電台「問責意識薄弱」,又撤換廣播處長,編採自主恐怕成歷史。同樣以調查報道見稱的「俄羅斯新聞社」(RIA Novosti),曾經包容政治異見而成功建立公信力,奈何 8 年前遭普京頒令清盤,重組後信譽不再,改由仇外反美的官方喉舌監管,近年更頻頻因散播假新聞而聲名狼藉。
關注俄羅斯問題的智庫機構刊物 Calvert Journal 指出,俄新社前身為「蘇聯新聞社」(Soviet Information Bureau),創立於 1941 年,以報道蘇聯對抗納粹德國為任務,成功在戰時建立聲譽,為蘇聯重要的國際新聞通訊社,蘇聯解體後改組成俄新社。
雖然俄新社持續透過政府取得營運資金,最後 10 年獲撥款 10 億美元公帑,但卻同時享有編採自主。在總編 Svetlana Mironyuk 領導之下,俄新社既為民眾信賴的資訊來源,更為少數包容異見的平台,讓不同意見理性辯論,無數獨立新聞工作者視之為避風港。較少市場和政治因素掣肘,使得俄新社有空間跟進符合公共利益的小眾議題。
全盛時期,俄新社在全球建立超過 60 家分社,海外對俄羅斯官方的批評亦可不經審查,前格魯吉亞總統 Mikheil Saakashvili 在聯合國大會發言,大肆抨擊俄羅斯的演說,經俄新社翻譯後近乎全文刊登。2013 年俄新社面臨重組之前,其官方網站單月瀏覽人數可達 900 萬,在歐洲新聞網站排名 11 位,人流比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和德國「明鏡周刊」(Der Spiegel)還要多。
淪為散播假新聞的政治工具
普京當選總統後,早有整治傳媒的前科。最有名是整肅俄羅斯最大私營電視台 NTV,原來老闆 Vladimir Gusinsky 更被迫流亡海外,經改造後的 NTV 淪為親建制媒體,多份俄羅斯獨立報章亦先後受到親政府財團恐嚇或收購。
既然私營機構難逃一劫,作為公營機關的俄新社更難獨善其身。普京要解決的,不但是立場開明的總編 Mironyuk,更是俄新社的架構。特別是旗下網站 InoSMI,當時專門把西方媒體有關俄國的報道翻譯成俄文,當中含有大量負面批評,網站每日瀏覽量超過 10 萬。
最終政府發表檢討報告批俄新社「效率低下」,2013 年 12 月 9 日普京突然頒令將俄新社清盤,改組後被新官方喉舌「今日俄羅斯」(Rossiya Segodnya)吞併,由極端反西方的傳媒人 Dmitry Kiselyov 掌舵。數千名俄新社新聞從業員一夕間遭解約,新通訊社卻不為此負法律責任,不保證重新聘任,叫很多人措手不及。同樣遭到解僱的 Mironyuk 坦言,僅透過其他傳媒得知俄新社清盤。
俄羅斯官方固然自有一套辯解,聲稱改革是「向國外觀眾提供有關俄羅斯國家政策,以及生活和社會的資訊」,但最叫輿論憂慮的,卻是 Kiselyov 會借此煽動仇外意識。
事實上,俄羅斯官方電視台早有抹黑西方的劣跡,譬如描繪西方為戀童癖和虐兒成患,當時國會才制定新法,禁止外國人領養俄羅斯孤兒。Kiselyov 則經常將矛頭指向西方同志平權運動,曾經公開要求禁止同性戀者捐贈心臟,理由是「他們不懂得真愛」,其心臟應當燒毀或分開埋葬。
獲得委任後,Kiselyov 曾經公然駁斥「客觀新聞報道」的原則,批評號稱「客觀」的記者報道,「實質都是扭曲現實,用外國眼光看待自己國家」。他甚至暗示獨立記者都是叛徒:「如果你想推廣反政府行動,那就不會符合我的計劃。」
8 年過去,事實證明「今日俄羅斯」已無異於其他公營媒體,對不利官方的新聞避而不談。2016 年「巴拿馬文件」揭露政商名人海外資產,普京密友牽連其中,但這宗頭版國際新聞,在「今日俄羅斯」只有簡略提及。其監管下的俄新社也徒有虛名,不但無法重拾昔日公信力,更多次涉嫌散播假新聞,去年便訛稱英國首相約翰遜武肺嚴重,需要動用呼吸機維生,淪為國際公認的俄羅斯宣傳機器。
原文出處 CUP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