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樹林糖廠西南角;過去是蒸汽機車庫的前方擺放了兩輛過去用來載送學生居民通勤的「汽油車」,這類汽油車有的是利用日治時期各製糖株式會社的「汽油車」來改裝,有的則是在國民政府台糖公司貫徹內燃機車化政策時,由台糖農工處工作站負責打造。有些汽油車具有動力,能獨立行駛,也能與其他無動力車廂連掛,在當時算是速度較快的糖鐵車種,以當時蔗農或子弟能免費搭乘的「混和列車」(由機車頭牽引,列車中也附掛貨物車廂)相比,汽油車算是高級車種了。
這兩輛被棄置的汽油車其底盤「八輪轉向架」(前後各四輪)已消失,在二十幾年前我初到烏樹林時就躺在那,期間我數次懇求台糖管理部門應該將其修復,畢竟目前台糖從過去數百輛這類車廂到目前僅剩勝利號538、成功號562,以及溪湖保存524號三輛並能動態行駛外,其他悉數消失,這兩輛車「被意外保存算是意外。若能修復,即使無法恢復動力,能與上述既存汽油車附掛其後,我想這是許多經歷台糖鐵路通勤人最想看見的「鐵道風景」。
但,這過程總是被台糖拒絕!最有可能的機會是在烏樹林再生成功後初期,當時王主任聽了我建議,有意修復,但遍尋「轉向架」不成,聽了我很不專業的意見(原諒我只想看他在鐵軌上跑的慾望,殊不知這轉向架不是因軌距相同就可使用),要了林務局阿里山鐵路兩輛車廂,期待用其轉向架作為替代品,當然事後也不了了之,這也是為何烏樹林有兩輛阿里山車廂的原因。
這二十年來我獻了許多策略想吸引台糖修復這兩輛車廂,最後我提出「公共集資修復」的想法,並且公開修復過程,用我紀錄行動研究理論放在這件事上,讓出資者無論多寡都能看見自己的奉獻有了進度,一來增加烏樹林糖鐵的可看性與知識性,二來成為人民關心的文資修復議題,三來這些出資者成為這兩輛車的「榮譽列車長」,增加對烏樹林的主體認同。我的一石三鳥策略被其中一任經理直接用一句話打臉:「台糖又不是沒錢,怎麼可能向民眾募資!」。
這段時間我與王翔先生不斷找尋過去這兩輛車廂的真實身分,我猛然驚覺當年再生烏樹林前就有老員工給了我幾張照片,拿出比對,因為其特別的「巴士窗」,發現了它活著前的英姿!它是編號556號,專門行駛「新東線」(新營與東山間)的通勤列車。
我看見它們已經二十餘年了,這裡成為我帶學生好友的秘境,台糖到底如何處裡這兩輛殘件珍貴列車?
1. 繼續閒置二十年,使這裡成為攝影者的絕美廢墟美景?
2. 趕緊叫拖吊車吊起就地拆解成一堆廢鐵,大概還可賣2萬元?
3. 台糖賣給願意收藏的收藏家或無可救藥的鐵道迷?
4. 台糖開始認為糖業鐵道文資非常重要,主動修復,讓曾某某不再批判?
5. 台糖接受大眾集資修復,讓這兩輛列車作為修復保存糖業文資的新方法?
我提供五點作為預測,你認為哪個結局最有可能?我們靜等結果。
原文出處 曾則鳴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