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時評

Namoh Ka’atay : 淺談原民運動人口層疊效應的惡性篩選


雖然講了很多影響,但我覺得還是得講清楚。
我們以為的天賦刻板形象,更多可能是來自於「層疊效應」過度投入的惡性篩選!
以原住民族為例,原住民族有大量的運動人口,在社會支持與寄望階級流動的推波助瀾下,大量投入特定單項運動形成層疊效應,投入人口不僅要經歷謀職選擇過度集中,且需在同社群競爭(原VS原),還要經過功勳效益的篩選,若在球員的培養過程並未進入競技生涯的頂端者,因職業選擇的缺乏,反而無法順利轉業,同時被篩選下來的投入人口不僅無法成為整體運動的基礎,甚至在台灣社會往下墜落。
舉例2009年統計,在 15 支 (曾打進八強的) 青棒球隊中,原住民球員占 23%;在 16 支大學甲組和成棒球隊中, 原住民球員占 30%;職棒球隊中,原住民球員占 42% (林伯修、朱自敏,2009)。若照「中華成棒代表隊國際賽事統計」以2001至2009年九年為例,原住民選手比例平均就佔46%,第一屆世界棒球經典賽原住民球員就高達57%。
這種高參與、高出線的表象背後,現實是更大量被菁英賽局淘汰的參與人口,和單一目的價值下教育的孩子。數千個原住民孩子投入窄門,篩出了100個,剩的更多啊。
#過度集中高參與人口
#同群競爭自我篩選
#人多自然出線機率高
原文出處 Namoh Ka’atay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