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蘇峯楠(臺史博研究組研究助理)
編按:「臺灣錢幣.世界脈動」位於臺史博「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常設展中,清代臺灣的「山海之間的共存與競逐」展區,本文深入介紹現場所展示的每一枚實體銀幣與銅錢,它們在哪裡鑄造,臺灣人又如何使用這些錢幣?並延伸至記載錢幣的文書,例如禮簿與土地契約等。
即使在今天,使用臺語的人們,仍習慣以「銀角仔」(gîn-kak-á)或「零星」(lân-san)來稱呼硬幣。這個用法,源自長久以來人們使用錢幣的歷史經驗。
來自世界的錢幣,見證臺灣與世界千絲萬縷的聯繫
錢幣是人類在社會經濟活動與交易機制中重要的交換媒介物。在清代,官府曾不只一次介入臺灣錢幣的鑄造與設計,但民間依然使用各種不同的錢幣。因此,人們手上的錢幣來自世界各地,它們所代表的信用價值及購買力,完全取決於它們的重量、純度與鑄造品質。
有這麼多的各國錢幣在市場上流通,並非臺灣獨有現象。但這顯示出,在清朝官府統治下的臺灣,雖不像是 17 世紀那樣相對開放的海洋活動環境,但在商業貿易與物產流通方面,仍有另一種形式的自由開放度。因此,不同形式、不同時間點來到臺灣的多樣錢幣,每一個既能述說當時世界史的變化脈動,也體現了臺灣與世界的聯繫。
這些錢幣包含大額交易用的銀圓,以及日常生活小額交易用的銅錢等。在臺史博「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常設展中,位於清代臺灣「山海之間的共存與競逐」展區裡,這些錢幣也以實體展示的方式跟大家見面喔。
清代臺灣民間,人們手上的錢幣來自全球,體現臺灣與世界的聯繫。(製圖/臺史博研究組,以下同)
古錢新造:日本長崎貿易錢「元豊通寶」銅錢
仿宋代銅錢鑄造的長崎貿易錢。
「元豐」原本是中國北宋神宗皇帝在位時的年號(1078-1085年間)。由於宋朝海外貿易活動相當繁盛,大量宋錢流通到高麗、日本及其他地方,因此日本對宋錢並不陌生。17 世紀中期,日本為因應當時與中國人、荷蘭人熱絡貿易中所需貨幣,長崎鑄錢局便採用「元豊通寶」等北宋古錢形式鑄造銅錢,後世通稱「長崎貿易錢」。
長崎貿易錢最早應在 17 世紀晚期流入臺灣,成為當時臺灣主要使用的小額銅錢之一。展場中的「元豊通寶」,在 2009 年於臺南市水交社明清墓葬考古遺址出土,顯示這類錢幣直到清代仍在民間流通,甚至作為墓葬儀式的用品。
對抗的錢幣:南明篆字「永曆通寶」銅錢
使用南明政權年號、出土於安平的「永曆」通寶,其實是在日本鑄造的。
展場中的篆字「永曆通寶」,出土於臺南市安平安億橋附近。「永曆」是在17 世紀中國明清政權交替之際,南明政權桂王朱由榔於 1646-1662 年在位期間使用的年號,「永曆通寶」銅錢大約在 1650 年代鑄造使用。
1662 年,朱由榔遭清軍處決,但「永曆」的年號依然繼續受鄭成功等其他反清勢力使用。1661 年鄭氏集團來到臺灣,持續與清朝對峙,而鄭經也曾經幾次委託日本協助鑄造「永曆通寶」。
這樣的銅錢,一直到 1684 年清朝開始統治臺灣後仍繼續使用,像是2009 年在臺南市南區的「水交社明清墓葬考古遺址」中,也出土過不少「永曆通寶」。
刻著你的名字:臺字版「康熙通寶」銅錢
清朝官府在臺灣最早鑄造的銅錢:臺字版「康熙通寶」銅錢。(圖中的臺灣是示意用的,它不在那裡也沒這麼大喔。)
1689 年,清朝官府曾在臺灣「開爐鼓鑄」,積極「收買偽錢(按:即指永曆通寶)銷燬」,改鑄臺字版「康熙通寶」的清朝銅錢。但事實上,民間依然繼續通用「永曆通寶」。
因為是在臺灣鑄造的,這個「康熙通寶」背面加上「臺」的滿文與漢字,既是清朝官府在臺灣最早鑄造的銅錢,也讓臺灣的名字首次躍上中國錢幣。展場中的「康熙通寶」,2009年出土於臺南市水交社明清墓葬考古遺址。
短暫的稱帝:雲南吳周「洪化通寶」銅錢
年號只存在3年,但銅錢在臺灣用很久的「洪化通寶」。
1673 年,雲南平西王吳三桂起兵反清,1678 年稱帝,以「周」為國號,但不久就去世。孫子吳世璠繼位後,1679 年開始使用「洪化」年號,一直到 1681 年清軍攻破昆明、吳世璠自殺後才結束。
展場中的這件銅錢,是在 2009 年出土於臺南水交社明清墓葬考古遺址。它不一定是在洪化年號被使用的 1679-1681 年間流入臺灣,但應該是之後透過人群流動及貿易活動而來到,並且最晚在 18 世紀還有使用。
風靡東亞小零錢:日本「寬永通寶」銅錢
日本製造就是好?鑄造量大、品質良好,風靡東亞的「寬永通寶」。
「寬永」是日本在 1624-1645 年間使用的年號。一部分研究認為,「寬永通寶」應是在 1636 年大量鑄造與流通,可能在鄭氏時期就已進入臺灣。
「寬永通寶」因為鑄造量大、品質良好,不只流通於寬永年間,在之後也持續大量使用。 1752 年,乾隆皇帝得知東南沿海竟然都使用「寬永通寶」,曾下令嚴查。展場中的「寬永通寶」,是在 2009 年出土於臺南市水交社明清墓葬考古遺址。
湄公河畔一方霸:「安法元寶」銅錢
於港口城市河僊鑄造的「安法元寶」,隨著貿易流通到包括臺灣的東亞各地。
17 世紀晚期,廣東人鄚玖(1655-1735)前往柬埔寨發展,於湄公河三角洲河僊地區(Hà Tiên,今越南南部堅江省)立定基業,受柬埔寨國王委任為「屋牙」(地方管理者)統治當地,並將河僊經營為一座頗具規模的港口城市。
其子鄚天賜(Mạc Thiên Tứ,1700-1780)在 1736 年繼位,由於柬埔寨衰退,為了爭取更多援助,轉向當時統治今越南中部的廣南國阮氏政權稱臣,阮氏賜鑄錢爐,准許鄚天賜可自行鑄錢,給予高度自治權,鄚天賜因而開始鑄造「安法元寶」銅錢使用。
這個見證 18 世紀中南半島局勢微妙變化的小銅錢,也廣泛流通到包括臺灣的其他地方。展場中的「安法元寶」,即是 2009 年出土於臺南市水交社明清墓葬考古遺址。
原文出處 台史博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