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TAIWAN

黃仁姿 : 香蕉畢竟是彎曲的

原文出處 歷史學柑仔店 (所有圖文版權皆屬原著作權人所有)

香蕉畢竟是彎曲的,得想辦法把它弄直。這句話並不是暗指什麼深夜成人話題,鄉民請不用急著歪樓。但是,某種意義上,「把香蕉弄直」這件事,卻是進行台灣史的歷史解釋時,值得留意的嚴肅「成人話題」。

知名政治人物、被頌譽為省議會「五龍一鳳」的台灣民主運動前輩—郭雨新先生,他曾指出戰後台灣的香蕉外銷貿易圈流傳著這麼一句行話:「香蕉畢竟是彎曲的!」郭雨新對於戰後台灣自由民主的貢獻,一般社會大眾或許並不陌生,但比較少人關注到郭雨新的其他身份與事業活動。例如他畢業於宜蘭農林學校,就讀台北帝國大學附屬農林專門部時,曾經撰寫日治時期磧地金的畢業論文,亦於戰後出任台灣省茶葉公會理事、台北縣茶葉公會理事長、台灣區青果輸出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台灣省合作社聯合社理事主席等職,同時自身也經營茶葉、香蕉外銷貿易,經常為香蕉貿易業務往返日本,因此也在日本接觸到海外台獨運動人士,諸如黃昭堂先生等人。除茶葉、香蕉等出口貿易外,郭雨新的公司亦代理日本久保田的鐵牛耕耘機,久保田是一間歷史悠久的機械製造公司,台灣農民對於日本久保田(Kubota)的農機並不陌生,尤其是當年政府推動農業機械化政策的時期。從水牛到鐵牛,從牛車到鐵牛仔車,佔據農民口中的新詞彙:「鐵牛仔」(thih-gû-á)、自動插秧機等,皆為台灣農村社會變遷過程中的重要見證。

從郭雨新的學歷養成背景與其經營事業來看,他對於台灣的農業問題應該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解。當郭雨新感嘆地說出「香蕉畢竟是彎曲的」這句話時,固然有他身處的時空背景與歷史脈絡,而站在歷史學的後設角度,重新解讀這句話,更可看見背後隱藏的諸多複雜問題。

「香蕉畢竟是彎曲的」,這句話的第一層含義當然是源自於香蕉的外在形狀,同時也因為香蕉往往被視為陽具的象徵,因此談起香蕉時不免充滿著性暗示的味道。比起其他水果,香蕉似乎注定令人想入非非。撇除這些香蕉狂想曲,若從健康層面而言,香蕉富含著營養價值,筆者通識課的學生們談論到香蕉的印象時,其中之一竟與學校提供的營養午餐發生連結,想到香蕉便想起營養午餐,剛好香蕉基於其學名,具有「聖人之果」、「智慧之果」的封號。

回顧台灣栽種香蕉的歷史,荷蘭統治時期在台灣傳教的牧師,便於調查台灣的自然物產時,提及香蕉此一農產項目,清代文獻中也記載著芭蕉、金蕉、甘蕉、牙蕉、荊蕉、芎蕉等相關稱呼。香蕉除了果實可食用之外,芎蕉箍 (kho、香蕉假莖)也常被農家作為餵養家禽畜的飼料,更重要的是亦作為纖維原料的重要來源,蕉仔衫、蕉仔布、芎蕉絲、芎蕉布等,香蕉、鳳梨作為布帛之用,展現了早期農產品在民間社會中的多元用途。至於台灣地名中的芎蕉腳、芎蕉庄、芎蕉坑等,不無反映了台灣香蕉物產的產銷區位。

從歷史變遷的角度而言,台灣的香蕉種類繁多,每個時期流行的栽培品種並非一成不變,也許不是所有香蕉都呈現彎曲的形狀,日治文獻曾經記載著一種名為山芭蕉,又稱為台灣芭蕉(Musa. Formosava)的山地自生種。如果暫時撇開近代科學知識的嚴格分類定義,回到民間社會與農民的慣常區別方式,依照栽種地區的差異,最常出現的香蕉分類為:平地蕉、山地蕉(山坡地蕉),按照生長季節則有春夏、秋冬蕉。至於在品種分類上,早期農民很有趣的地方是按照植物的植株高度,經常出現「高腳」、「低腳」這樣的分類方式。這種高腳種、低腳種的分類稱呼,不僅出現於香蕉,知名的在來米品種「低腳烏尖」亦是。

隨著台灣香蕉外銷貿易的熱絡,包裝香蕉的農業資材—竹簍,也成為台蕉貿易中的重要一環。台灣香蕉出口到日本的鼎盛時期,動輒幾百萬簍的香蕉,因此製造竹簍的竹材產業相形重要。由於盛產香蕉的高屏地區,產竹有限,因此經常需從中部取得竹材以及聘請工人南下製作竹簍,簍仔寮的熱鬧景象,可以從香蕉大王吳振瑞的回憶錄中窺見。

「香蕉畢竟是彎曲的」,這句話的第二層含義則與戰後台灣香蕉外銷日本等地區的歷史背景有關,圍繞著香蕉輸日貿易也引發台灣內部的紛爭。戰後台灣香蕉輸日,賺取豐厚外匯,農產品成為替台灣換取外匯的重要商品。稍微留心戰後台灣經濟發展的人,對於此歷史圖像都應知之甚詳。問題是,戰後台日雙方對於進出口貨品以及外匯並非處於全然毫無管制的狀況,這是台灣的青果輸出業者之所以非常自豪由於他們的活動,台灣香蕉始能爭取到非商業性的額外輸日數量,甚至有段時間非商業性的額外出口數量,竟然超過限額內的出口數量。

如果對於戰後台日的貿易體制更加留意,便能輕易發現從事香蕉進出口貿易商人的角色與重要性,諸如陳杏村家族。陳杏村從裁縫到戰犯,一生個人經歷的精彩與傳奇性,早已由許雪姬教授指出。陳杏村戰後持續活躍於日本政商界,曾經擔任大一貿易公司總經理、台灣區青果輸出業同業公會理事長、中國軍人之友社理事等職。戰後青果公會不僅捐獻反共抗俄基金,更因熱烈響應政府發起的敬軍勞軍運動捐獻而獲頒陸海空軍褒狀,尤其是宋美齡號召的軍眷住宅建設,知名的捐獻案例則為青果公會捐助設置於高雄左營南門附近的海軍眷村—果貿三村。果貿三村建成時被報紙譽為是當時台灣最大的眷村區,擁有著相當可觀的居住人數,據聞社區內還可分為果貿、老果貿及小果貿。從青果公會捐助果貿三村推測該會的勞軍捐獻,可以想見當年台灣香蕉外銷貿易的盛況。此外,作為重要出口農產品物資的香蕉,當年每簍出口的香蕉也被課徵不少港工捐,以維護基隆、高雄等港口修繕費用。至於香蕉的運費,據郭雨新說法,每簍香蕉的船運水腳費,復因補助本國輪船之需,似乎也比其他出口貨物昂貴。

台灣香蕉的外銷成績,不僅令經營進出口貿易的青果商人與團體獲得豐厚盈收,種植香蕉的蕉農也同樣因此有著一段繁榮時期。例如盛產香蕉的南部高屏地區,筆者的家族長輩與地方耆老們均不約而同地憶及一段流傳的趣聞,當年地方上的酒家從業人員,見到身上衣服沾滿越多「芎蕉奶」(king-tsio-leng/ keng-chio-leng)的蕉農大哥出現,笑得越是開懷。因為越多「芎蕉奶」意味著栽種越多的香蕉,在台灣被譽為「香蕉王國」的年代裡,那是特定農村地區判斷財富的象徵與指標。香蕉與酒家、人客(lâng-kheh)與小姐,彼此間的奇妙隱喻並不是從戰後才開始,早在《台日大辭典》裡便記載著一個特殊的詞彙「芎蕉王」,意指特種行業的老娼、老鴇。如果從食物的隱喻來看,香蕉在台灣社會史裡的隱喻,應當還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有趣之處吧?!

「香蕉畢竟是彎曲的」,香蕉問題的是非曲直,背後既有大歷史的複雜糾葛,沒料到也鑲嵌了個人生命史的曲折。出身於屏東地區的香蕉大王吳振瑞,其弟吳振武也是傳奇人物,吳振武曾於日本時代擔任海軍軍官,戰後參加中部地區的二二八活動,日後加入中華民國海軍。老一輩的屏東人對於吳氏兄弟仍舊保有一些印象。吳振瑞為家中長子,他的父親早期先後於教育、交通等領域工作,曾經當選高雄州青果組合議員及屏東市會議員。吳家與農業領域方面的關係,除高雄州青果組合外,家裡自己也在屏東地區種植、投資不少香蕉。吳振瑞從雄中畢業後,先到台糖農場工作一段時間,不久後再進入高雄州青果同業組合,從事香蕉試驗與檢查工作,因此吳振瑞對於台灣香蕉業務可謂嫻熟。

1960年,吳振瑞當選高雄青果合作社理事主席。據聞,當時高雄青果合作社進行理事主席選舉過程中,向來有溪東、溪西(下淡水溪東西)的區分,所謂溪東即屏東地區。1950到1960年代,高雄青果合作社的理事主席多數時候常由溪東地區的理事出任,此時亦正值台灣香蕉外銷的黃金年代。可是誰也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身兼高雄青果合作社理事主席、台灣省青果聯合社總經理的吳振瑞,卻被指控涉嫌舞弊、剝削蕉農,因而突然遭到收押。一時之間,報紙輿論紛紛將吳振瑞形容為剝削蕉農的「蕉蟲」,此即為「剝蕉案」的由來。吳振瑞的案件發生後,時任央行總裁、行政院政務委員的徐柏園,被認為於擔任外貿會主委期間,任內督導青果業務不周,用人失當,連帶受到影響而免職。

關於吳振瑞案件的發生原因,眾說紛紜。無論爆發該案的真實動機為何,從當時新聞報導的主流論述來看官方態度,當局顯然把高雄青果社出現「蕉蟲」吃蕉、傷害蕉農,作為導致台灣香蕉外銷貿易曲曲折折的主因,因此為了保護蕉農心血,把台蕉輸日貿易弄直,讓台蕉外銷業務順暢,剷除少數「蕉蟲」把持青果合作社,成為刻不容緩的事情,而吳振瑞及高雄青果社相關幹部亦被判處有期徒刑。

回頭再看這段歷史,台灣早年憑藉著香蕉外銷⽇本⽽贏得香蕉王國的美譽,香蕉王國的香蕉,如果搭配郭雨新的話:「香蕉畢竟是彎曲的」,或許就更能明暸當年的台灣香蕉,品嚐起來應該是萬般滋味吧!

參考書目
林純美編著,《蕉神吳振瑞回憶錄暨「剝蕉案」(金盤金碗案)真相始末》,台北:吳庭光、吳庭和,2010。
張文隆、陳儀深、許文堂等人訪問,《郭雨新先生行誼訪談錄》,台北:國史館,2008。
黃旭初編著,《金蕉傳奇:香蕉大王吳振瑞與金碗案的故事》,屏東:屏東縣政府,2015。
劉淑靚,《臺日蕉貿網絡與台灣的經濟菁英(1945-1971)》,台北:稻鄉,2001。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