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年私校恐倒3成 速開高教國是會議
記者吳柏軒/專訪
面對台灣高教發展,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直指三大問題:少子女化、供過於求及國際競逐,預計一一七年大學生源僅剩十六萬人,若公私立沒同步減招、開放合併或對私校校地校產鬆綁建立退場誘因,私校恐將倒三分之一;他更直言,「兩岸學術交流背後都是政治操控!」一中各表失效、兩岸「已讀不回」,如今再加上武漢肺炎疫情影響,各校不能再寄望招收中生來解決問題,呼籲政府召開高教國是會議,協助大專調整體質,台灣高教才能屹立國際。
公私併或同步減招 因應生源減少
陳振貴說,廿六年前廣設大學未考慮少子化,如今供過於求成高教難題,且國際競逐使高中畢業生出國增加等,「生源大減」成私校生存的重中之重,一○九學年新生恐剩廿一萬多,且連年下滑到一一七學年約剩十六萬,一一○所私立學校恐因此倒閉三分之一,剩下三分之二也會受嚴重影響,只能縮小規模,殘存知名科系。
陳振貴表示,私校主要經費來源就是學生學雜費,公校則有政府補助,但私校學費較公校貴一倍,招生上私校就處劣勢,身為私校校長,沒有悲觀權利,只能謀求突破。但政府也須正視過去幾所私校倒閉案,造成許多教師三至五年煎熬,薪資僅剩一半,授課不完整,學生權益也受損;且私校負擔全國逾六成學子教育,少子女化及私校退場就是國安問題,呼籲政府更積極面對問題,儘速召開高教國是會議。
設立退場誘因 讓私校校產鬆綁
陳振貴建議,目前學雜費凍漲,且輔導轉型及退場條例遲未通過,經詢問部分私校董事會,當初捐資興學多為家族資金、股東借貸等來源,因此大多不願「裸退」、把校產拱手捐給政府,因此能拖就拖,如果政府能將校產清算後核撥一成給董事會活用,應就有退場誘因。
陳振貴也建議,當公立學生占比升到全國三至五成時,政府應規劃公私立同步減招,或政府也可朝向福利國家,將所有大學改為公立,例如早年勤益科大就從私人辦學改被國家收編,或思考開放公私校合併,可由國發會將台灣人才從小學至大學進行一套整體規劃。
陳振貴指出,為求生,私校間需積極合作,如創校較久的十二所私校籌組「優九聯盟」,學子考上一校,就擁有十二校的跨校選課機會,彼此互補。面對武漢肺炎疫情,十二校也協力開辦線上遠距授課,若有一校停課,其他十一校會集體協助。
對於私校轉型,例如高鳳從學院變成宗教設立小學,各校轉型難題甚多,陳振貴也建議,政府應建立跨部會小組輔導,亦可監督避免財團覬覦校產校地利益。
國際學生是補充生源方法之一,但對於部分大專想收中生補缺額,曾在二○○九年任私校協進會理事長並赴中國談研修生來台的陳振貴直言:「兩岸學術交流背後都是政治操控!」中生從三萬四千多名研修生高峰已降至七千多名,學校不應再抱著靠中生解決問題的夢想。
他表示,因聯合國決議文「一個中國」原則種下禍因,兩岸政治影響到教育,國民黨曾想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緩解,但如今失效,研修生剩七千多人,加上疫情影響,很難再期待中生來台。甚至過去對香港、澳門學生採「僑生待遇」,但其實澳門也早成為「中國」,而香港回歸中國廿三年,也慢慢質變,港澳生人數恐也無法期待。
招收國際學子 看好新南向國家
對於國際招生,陳振貴較看好新南向國家,去年境外生超過十二萬創紀錄,新南向國家就佔五萬多,且逐年攀升,實踐就積極海外拓點、辦暑期大學及雙邊實習等,幾乎新南向國家都有招生。另,日本、韓國、歐美等招生也都有機會,如實踐與德國烏茲堡大學締結姊妹校,雙方EMBA跨國雙聯合作吸引眾多學子交流。
陳振貴說,近年教育部補助特定學校在各國設立台灣教育中心,但能量不足,另雖有海外聯招會,但招生名額多分至前段頂大,私校分不到,呼籲官方團結各校一起招生,如統籌各國舉辦的台灣教育展、大學博覽會。
而在國際排名上,中國透過長江學者、千人計畫等用年薪千萬價碼聘海外學者,藉此衝世界排名,而台灣在世界競爭上仍需加把勁,建議政府集中經費給少部分的頂大衝刺,才能突破。
原文出處 自由時報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