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BOOK

寫作的風格要素:修辭之書


寫作的風格要素:修辭之書
作者:康文炳
出版:允晨文化
日期:2022/03/04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330頁 / 15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
內容簡介
這本書與市面上大多數的寫作書不同之處,在於這是一本「微觀」的書。這裡面不談段落、結構、篇章,而是希望讀者能從詞語、句式、修辭格式等基本寫作要素出發,先行紮下文字的基本功;甚至可以這麼說,本書聚焦在「如何寫好一個句子」。
一個句子,就是一個意念單位,也就是一個「寫作的基本單位」。寫作者應該一個句子、一個句子明確而堅定地寫下去,把一個意念接一個意念清楚地表達出來;就像棒球投手一樣,心無旁鶩地把一個球接一個球投好。
這本書當然也不同於學院教科書。這是一本為實作準備的書,而不是一本為考試堆積知識的書;本書不僅簡化了各種語法概念定義,也摒棄了不實用的古文例句,從當代文本出發,召喚更現實的寫作語感。
可以這麼說,這本書雖是一部學習如何寫作的書,其實也是一部學習如何閱讀的書。——康文炳
作者簡介:康文炳
一九六二年生於台南七股,現任《財訊》雙週刊資深副總編輯,曾任《30》雜誌總編輯、《今周刊》執行副總編輯。
一九八三年在台大政治系就讀期間,進入《夏潮》雜誌工作,自此開始三十多年的記者與編輯職涯;歷任《民進報》、《台灣時報》、《經濟日報》、《中國時報》、《工商時報》、《明日報》、《壹週刊》、《數位時代》、《商業周刊》等媒體,擁有豐富實務經驗,著有《編輯七力》、《深度報導寫作》、《一次搞懂標點符號》、《回憶的敘事》。
===========
目錄
序言:寫作的基本單位
一、寫作是一棵樹
二、尋找自已的聲音——風格的形成
1、風格的類型
2、風格的強度
3、風格的要素
三、這個字用得好——詞語的選用
1、詞語的意義
2、詞語的色彩
3、詞語的聲音
4、詞語的照應
5、熟語的修辭功能
6、詞語的活用
四、寫作的秘密——句式的運用
1、肯定句與否定句
2、疑問句與被動句
3、常式句與變式句
4、整句與散句
5、短句與長句
五、這樣排列更有力——結構類修辭
1、對偶
2、對比
3、排比
4、反覆
5、頂真
六、那樣說更生動——描繪類修辭
1、比喻
2、比擬
3、誇示
七、讓我換個說法——表達類修辭
1、設問
2、反語
3、撇語
4、引語
八、不要輕忽這一點——標點與修辭
1、標點符號概說
2、標點符號的修辭作用
3、標點符號的語體邊界
九、不要見鬼說人話——語體與修辭
1、口語語體
2、書面語體
十、結論:風格是個性的投射
附錄:寫作練習生
參考書目
===========
序言
寫作的基本單位

我會寫一本《寫作的風格要素──修辭之書》這樣的書,其實是因為我自己需要一本這樣的書。
多年前,當我的編輯生涯遇到瓶頸時,我渴望學習和建立自己的風格;但那時,我甚到連「風格」是什麼,都無法明確說清,更遑論懂得如何去學習和掌握它。這期間,我讀了一些時尚風格、設計風格、美術風格的書,也讀了威廉.史壯克的《風格的要素》(The Elements of Style)及其它英文寫作指南的書籍。
但收穫有限。這些領域的書籍無法啟迪我建立編輯風格的需求,但我也約略讀懂,英文寫作裡所謂的style,其實更傾向指涉「體例」或「規範」,而不是我們中文寫作裡的「文風」。
五年前,完成《編輯七力》的出版後,我的興趣逐漸由「編輯」轉向「寫作」,之後出版的《深度報導寫作》與《一次搞懂標點符號》,雖是編輯領域的延伸,但也漸漸明朗我後來的興趣方向。特別是在編寫《一次搞懂標點符號》的過程,更逐步帶我走進文本細讀的領域,更細緻地領略了閱讀的樂趣。
在廣泛的閱讀中,我首先沈浸的是「比喻」的修辭之美。對一項人事物,一個作家可以動用如此深刻的觀察、敏銳的情感和豐富的想像力,寫出那樣迷人的比喻,令我讚嘆,也自嘆弗如。我在《深度報導寫作》中,將比喻稱為文字的「小精靈」;那時,我心中構想要編寫一本《比喻之書》,把我喜歡的比喻文句盡數搜集起來。不能出版,也作為敝帚自珍的鑑賞之用。
文句收集了一些,但我並不知道如何處理,甚至不知如何分類。這計畫也就擱下了。因為職務的需要,作為一個編輯人無法迴避與作者的溝通,因此對於寫作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否則就很難明確地表達你的看法,並讓對方了解。因著這個緣故,去年覺得有必要學習一些語法的知識,於是較大量而專注地閱讀了漢語語法書籍。
  
幸運的是,我在過程裡逐漸體會到,其實一個人的寫作風格與他的文字修辭功力是緊密相連的,因為抽象的「風格」概念,是可以也必須落實到文字要素的運用上,才可能被呈現出來。這就像一個畫家如何運用線條、形狀、明暗、色彩、布局等繪畫要素,也就構成他的藝術風格一樣。
因此,這本書的寫成,回答了我多年的困惑:寫作風格是什麼、如何發現自己的風格、表現寫作風格的要素是什麼、如何強化風格的表現力,等等。如果你也有同樣的困惑和好奇,這正是一本你需要的書。
這本書與市面上大多數的寫作書不同之處,在於這是一本「微觀」的書。這裡面不談段落、結構、篇章,而是希望讀者能從詞語、句式、修辭格式等基本寫作要素出發,先行紮下文字的基本功;甚至可以這麼說,本書聚焦在「如何寫好一個句子」。
一個句子,就是一個意念單位,也就是一個「寫作的基本單位」。寫作者應該一個句子、一個句子明確而堅定地寫下去,把一個意念接一個意念清楚地表達出來;就像棒球投手一樣,心無旁鶩地把一個球接一個球投好。
這本書當然也不同於學院教科書。這是一本為實作準備的書,而不是一本為考試堆積知識的書;本書不僅簡化了各種語法概念定義,也摒棄了不實用的古文例句,從當代文本出發,召喚更現實的寫作語感。
我的理解是,一個好作家必然也會是一個好讀者。同時,他們大多在青春期,甚至在童年就養成了大量閱讀的習慣;長期閱讀的浸淫,讓他們培養出極好的語感。許多作家的文字風格成形甚早,而之後的筆耕不輟,則讓這種風格進一步深化和淨化。因此,我另一個期待是,這本書也能喚起讀者更廣泛的閱讀樂趣。
由於有之前收集佳句的基礎,這本書大量使用了名家例句來作為說明。例句取材主要來自散文、評論和小說,少數是詩詞、科普等其它文類。當然這些例句的內容也反映了我個人的偏好,不過我相信僅僅是閱讀這些名家的例句,就是閱讀本書的一大享受了。可以這麼說,這本書雖是一部學習如何寫作的書,其實也是一部學習如何閱讀的書。
我個人長期從事編輯工作,雖說二三十年來閱稿改稿無數,但所涉獵的領域廣度有限;而我作為一個閱讀愛好者,同樣有我偏食的菜色;更關鍵的是,我並不是一位語法專家,因此這本書的疏漏和錯誤,可以說從動筆那一刻就注定難免了。祈請各位不吝指正。
===========
內容連載
一、寫作是一棵樹

時序入秋,陽台枯瘦的植栽益顯單薄。上頭是細長的樹幹、疏落的枝葉,下方則是一甕窄小的陶盆;頭重腳輕,像極刻板印象裡非洲營養不良的孩童體態。
突然覺得,自己寫作的困局也是如此。也許我們大多數人生活積累的經驗土壤都太貧瘠了,而理性思考、情緒感悟的根系也不夠發達,以致能從土壤中汲取的寫作養分就十分有限。於是,寫著寫著,文章的樣態是有了,但總像是一盆照顧不善的盆栽,枯乾萎頓,缺乏光采。
是的,寫作像一棵樹。
「土壤」是寫作者自身生活經驗的累積。這些隨歲月流逝層層疊疊沉澱的記憶與情感,正是我們寫作運用的主要「素材」。如果生命中的某段經驗夠豐富,往往也就成為寫作者的沃土;許多寫作者,特別是散文作家和小說家,甚至一輩子都在童年的成長經驗裡,汲取源源不絕的文思,植樹成林。
「根」是寫作者對這些生活素材的感悟與反思。一棵樹縱使種在肥沃的土壤裡,倘若沒有發達的根系,也無法從土壤裡汲取豐富的養份。相對的,倘若一棵樹的根系足夠健壯,那它縱使成長在土質貧乏的土地上,依然會有獨特的身姿,一如荒漠裡挺拔的仙
人掌。
「樹幹」是從素材的感悟與思考中,凝練而成的寫作題材與主題。一篇文章的萌發,往往是某段記憶的碎片,突然觸動了我們的情感,或者是對一種縈繞不去的記憶有了新的意義理解。於是,一篇文稿或一本小說,甚至一場電影的構思,也就如一顆種子突破土壤表層,迎著陽光,逐漸成長起來了。
「樹枝」是鋪展寫作主題的結構。結構開展主題,讓主題的面向得以完整呈現,深入觸及。在文稿的組成上,結構就表現在「段落群」上,如報導寫作裡由「小標題」引領的段落群。在更宏大的文本裡,如劇本、小說則由「幕」和「章回」組成結構。
「樹葉」是主題結構的展現成分。詞彙、短語、句子與小段落等,這些是最直接構成寫作的要素,往往也是大部份寫作者運用的「基本單位」。「樹葉」也是讀者閱讀的起始點。無論什麼鉅著,書面文本都是一個字一個字被閱讀的,從而逐步在讀者心裡重新構建出整體的輪廓。因此,詞彙、短語、句子與小段落,這些基本單位也就成為一份文本能否「引人入勝」的關鍵所在。
如此,一棵寫作的樹也就完備了。
那麼花呢?
對了,還有人見人愛的花。一般而言,寫作的「花朵」就是我們閱讀時會想拿起筆劃線的地方吧。那往往是寫作者發自生命深處的感悟金句,也可能是文筆曼妙的比喻或語勢驚人的修辭手法。在這裡,讀者與寫作者的心靈有了一次小小的撞擊,或隱隱動心,又或會心一笑。當然,有些作家追求的是樸實、簡約風格,他們用字淺白、句式簡潔、人情家常,卻也予人雋永的餘味,像隱花的觀葉植物。
總之,一如葡萄的品種與風土醞釀出每種葡萄酒的獨特風味,從生活經驗的土壤、思考感悟的根系,到文稿結構與句式、詞語的枝葉花朵,這樣的生命本質差異與文字運用偏好,也就是形成了每個寫作者不同的風格。
「風格即人」,嚴格而言,每個寫作者的風格都是獨特的。但,我們如何讓個人潛藏的文字風格特質得以外顯?
余光中對散文美學的建構,提出「字質」、「彈性」、「密度」三個面向,以期提升文字力。所謂「字質」,即是詞語精準的選用;「彈性」是指句式長短、文白、句型等等的變化;「密度」則是修辭、意象的豐富運用。這三個面向,也是本書主要涉獵的重點。
問題是,上層寫作要素(主題、結構、表達手法、修辭)可學,下層寫作要素(經驗素材、思考感悟力)難移。生命土壤養分不豐厚,心智感悟的根系不發達,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良的。
有些人,特別是受過學院式寫作訓練的人,也許學會了巧妙的布局、雕飾的詞藻、令人驚艷的修辭,但你依然可以看出內容體質的嬴弱。一個寫作者如果生活經驗單薄、生命感悟一般,縱有枝頭繁花點綴,也會給人一種人造花的感覺吧。
年輕人應該多生活,多反思,經驗是生命的沃土,它可讓寫作力茁壯,也可讓職場人生的其它能力面向豐厚起來。而作為一位老去的編輯人,我們比較像個老園丁,澆水、鬆土,幫助寫作者的根系發達,以便更好地汲取自己生命的養分。偶爾,幫忙修剪一下枝葉(懂得尊重樹木自然的樣態下),展現它更本質的美好樣貌。
某種程度而言,寫作真的需要天分。這在各行各業都一樣,並不是每個從事文字工作的人,都能成為傑出的作家;但只要掌握一些寫作的基本技法,每個人都可以充分發揮他最好的寫作狀態。
一般而言,寫作能力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是追求清晰通順,不能詞不達意,這需要掌握包括標點符號在內的基本語法知識,這是基本功。第二是追求文字的色彩,不能沉悶平淡,這需要有良好的修辭能力。第三要寫得好,帶給讀者更深刻的啟發,則要有好的內容,而這需要生命的歷練。但反過來說,有好的內容──有精彩的故事,有深厚的感情,有深刻的思想,倘若沒有基本的寫作能力,倘若沒有良好的修辭能力,那依然是無法發揮最佳的文字力量。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讀者達到前兩種層次。
最後,也許有讀者會問:「風格學得來嗎?」
我的回答是:「風格學不來,但它可以展現,因為人的風格是內建的。」每個人都是一顆未經雕琢的礦石,我們必須自己打磨、切割才能更好地展現本我,這就是風格的展現。而語法、句式、修辭等等,則是協助我們一字一句打磨自己風格的文字工具;把工具磨利了,我們就可以更精準、更細膩、更鮮明地展現自己的寫作風格。
此外,在寫作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也逐漸發現,其實練習寫作是通往深度閱讀最近的路。我們必須具備一些寫作的基本概念,才能更好地賞欣一篇散文或小說。我們有沒有能力像一個寫作者那樣閱讀一個文本,其實也決定了我們閱讀的深度。練習寫作,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讀者。這種道理在其他藝術領域也是適用的:一位畫家,無論他多業餘,一定比自己還沒有拿過畫筆時更具繪畫的鑑賞力。音樂也是如此吧。
對了,那植物所需的陽光空氣水又是什麼呢?
是「愛」,是寫作者對文字的愛。倘若寫作者對文字沒有了愛,那也就是寫作的終結了;當然,也是閱讀的終結。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