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

謝仕淵:那些賣萬巒豬腳的人


最近正在做件夢寐以求的事,讓吃這件事有了十足的正當性。那便是以萬巒豬腳為題,完成展覽腳本的調查。再一次經歷展覽核心的問題意識、展示架構與展示資源、展示腳本與展示設計等構思。只是這一次是要在每一頓飽食中,保持清醒,考慮所聽所見在展覽中的布局與位置。
萬巒豬腳街的密度驚人,短短一條街,容納數家豬腳店,競業關係明顯存在。特別是豬腳就長那樣,各家大同小異,店東更不吝於說出醬油品牌、滷料配方與豬腳來源,因為取勝關鍵,大概跟各自的服務形式、品牌經營等因素有關。而早期則跟攬客方式有關。
大約三十幾年前,我跟著大人在豬腳街上走動,滿滿人潮,每間店的外面都是攬客的店員,我後來才知道他們攬客的經常用語,大約都是「在地人推薦的」、「這家才是真的,後面是假的」這類的語言。真跟假,是個一翻兩瞪眼的語言,也是個嚴肅的指控。
然後,稍不注意,一個家庭的一小條人龍,有時就被不同店家的伙計各自拉住。我就有被帶往另外一店,而家中親戚則已經到了另外一家的經驗。因此,訪談中指出,過去常為了店員攬客而產生店家間的糾紛。
不過,那些經營者私底下多半往來和氣,彼此經常互通有無,醬油、豆腐與白飯都可以借來借去。所以說,要戰也要和,老闆與員工的人設各自不同。
還沒有太多故事,把更完整的全貌組織起來,但可以確定,萬巒村的最大就業需求一定是幾間豬腳店的人力,合計起來起碼超過兩百人,關係到兩百個家庭的生計。
這些員工的來源,除了有明顯的地緣關係,有的也跟親屬網絡有關,因此年輕的老闆如何驅動從小看她長大的阿姨,而看似強勢的老闆娘,也得用委婉的口氣,驅動哪位被稱為什麼哥的資深員工。被稱為小辣椒的女老闆,從菜色與環境著手,一手改變了豬腳店的定位,跟其他店產生了明顯區隔。
但她也無力要求外來師傅做出她心中的客家味,於是就另立小廚房聘請嫻熟客家菜的在地阿姨專做客家菜。勞雇之間,體現除了薪酬與勞力的交換,不知是否也有謝國雄老師在《茶鄉社會誌》裡,採茶工與製茶者之間,因為身分多樣而產生的各種資本的互動關係在其中?
萬巒豬腳店的老闆們,是地方經濟的重要貢獻者,也難以避免地被期待涉身公共事務,那些必須自主籌謀的社會領域的運作,國家所不及者,當然就是老闆們來填補。從廟宇的興修到義消義警的支持,這都是必要的投入。
豬腳店的經營團隊,大多為家族成員,因此,經營想法的衝突與調和,也都無法割捨具有家庭特色的解決模式。有媽媽先順著小孩,但其實佈了更大的羅網,有母女之間以和為貴,而讓向前的路必須是緩緩的節奏。
豬腳街中,去年蓋成了一棟新樓,就有著第三代女老闆對於未來的想望。只是還在等待母女三人產生經營共識後才能啟用。
原文出處 謝仕淵

發佈留言